栾川县地质博物馆网站建设(栾川博物馆实名预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栾川县地质博物馆网站建设,以及栾川博物馆实名预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最新进展与工作建议
任香爱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根据全国各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报送的2013年度地质资料管理情况年报,同时,参考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检查报告,总结了2013年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与实物库建设进展,汇总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接收、保管工作情况,分析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省级 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 进展 建议
1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展
1.1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进一步落实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重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陕西、青海、新疆24个省(区、市)以不同方式落实或基本落实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这些省(区、市)或者设立了专门的馆藏机构,或者在现有地质资料馆或档案馆、博物馆、信息中心等机构中,设立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科室或由现有资料管理机构兼职管理,或者委托给本省(区、市)地勘院或其他相关单位承担本省(区、市)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工作,同时落实了承担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专业人员。
与2012年相比,2013年又有7个省(区、市)落实或基本落实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
1.2 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逐步推进
1.2.1 已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的省份
到2013年采取不同方式已建成实物库的有:上海、天津、安徽、河北、黑龙江、山东、广东、四川8个省(区、市)。其中:
1)上海、天津、安徽3个省(区、市)专门建设了新的实物地质资料库,上海市实物地质资料库位于金山区张堰镇,库房面积4870m2;安徽省投资5.4 亿元建成地质资料馆,包含30000m2实物地质资料库。
2)河北、黑龙江、山东、广东、四川5个省(区、市)虽然没有专门建设新的实物地质资料库,但已通过维修改造地勘单位岩心库,成为省级实物库,委任地勘单位保管。其中:河北在承德、邯郸、保定、石家庄设立了4个分库,承德岩心库(面积约1000m2)和邯郸岩心库已建成,保定地区岩心库正在建设中,石家庄地区岩心库申请了维修经费。黑龙江省已经在齐齐哈尔和玉泉建设了两个分库,其中玉泉库面积为300m2,齐齐哈尔岩心库面积3050m2。在此基础上,2013年又向省政府申请西部实物库和玉泉实物库两个库进行改造扩建并获得批准,项目总投资2002.09万元,拟新建库房建筑面积3400m2,修缮改造面积2700m2。山东省在泰安、潍坊、临沂和招远设立4个岩心分库,作为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广东省在广州、韶关、梅州、湛江设立4个分库,每个分库面积约1000m2。可保管20000m岩心;四川省2013年9月底全面完成攀西实物分库改建,面积约2000m2。
2013年已建成实物库数量为8个,比2012年度增加了5个省(区、市)。
1.2.2 已落实土地、资金或即将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的省份
截至2013年11月底,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浙江、福建、河南、湖南、云南、贵州、西藏、陕西、青海、山西14个省(区、市)已落实了土地、资金或即将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其中:
1)北京、辽宁、吉林、浙江、福建、贵州、青海、山西8个省(区、市)已通过审批进入建设设计或施工阶段。北京市于2012年5月举行了实物地质资料库奠基仪式,预计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可存放12万件样品。辽宁省政府已批准建设包括实物地质资料库在内的省地质资料馆,一期工程征地100亩,建设面积30000m2,已进入详细设计建设阶段,建成后的实物库大约可满足20年需要。吉林省建库土地和资金均已获批准,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到位,只待开工建设。浙江省已于2012年底动工开建,总建筑面积33970m2,预计2015年建设完成。福建省于2007年立项,该项目征用地面积28.8亩,总建筑面积44032m2,总投资估算约2.5亿元,目前已完成了选址、项目交地、用地放样、场地平整手续及建设方案的设计,落实了项目资金。贵州省于2013年已完成了黔南州都匀市岩心库改建维修,2013年12月开工建设金阳新区的省地质博物馆项目中包括岩心库用房7000m3,预计3年建成,可满足30年需要。青海省实物资料库房于2013年3月在省地勘局平安基地开工建设,省财政投入3675万元用于该库房建设,新建成的库房面积约20140m2。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含实物库)已于2012年建成,2013年开始装修,预计2014年投入使用。
2)内蒙古、河南、湖南、云南、西藏、陕西6个省(区、市)申请建库立项已通过或正在申报建设方案。内蒙古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项目已于2012年8月6日获自治区发改委批准,2012年10月16日自治区建设厅批准了该项目的选址,2013年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调整建设方案,建筑面积由9.5万m2缩减到5.45万m2,投资由原来的9亿元减少到4.5亿元,正在向自治区政府申请批准。河南省实物库建设已完成选址及建设项目设计,落实了部分省级财政建设资金,但是按照2013年中央停建楼堂馆所精神要求,实物库目前停止建设。湖南省实物库建设于2012年通过了湖南省发改委批复(占地814亩,投资2.12亿元),2013年省厅专门成立了实物库基建办公室。云南省实物资料库房建设计划已获省发改委批准,获批建设用地。西藏自治区实物库建设已列入自治区“十二五”建设项目中,实物库房建筑面积8000m2,投资金额6000万元,预计2014年动工。陕西省地质资料库的建设规划方案已批复(含实物库),计划在关中建设一个面积5000m2实物主库,在陕南、陕北各建一个面积2000m2实物分库,总计实物库面积为9000m2。
1.2.3 开始筹划或正在申请建库的省份
江苏、江西、湖北、广西、重庆、新疆、甘肃、宁夏、海南9个省(区、市)开始筹划省级实物库建设。江苏已申请建库立项资金1.53亿元,报省政府待批;江西已完成实物库前期调研;湖北计划2014年开展全省实物情况摸底调查和实物库建设调研,在此基础上,编写本省实物库建设可行性报告;广西正在向自治区财政厅申请实物库建设资金;重庆计划实行委托保管;新疆国土资源厅正积极向自治区申请立项,选址建馆;甘肃和宁夏正在筹划中;海南已经完成了建库立项报告的编写工作。
1.3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全面展开
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均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接收和处理工作,并且部分省还开始了实物筛选和汇交工作。
1.3.1 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接收与处理
(1)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接收情况
2013年度全国各省(区、市)均已开始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全年共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9144份。其中重庆、内蒙古、山东最多(图1)。
图1 2013年度各省(区、市)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数量
从地质工作类型来看,在接收的9144份实物目录清单中,区域地质调查235份、矿产勘查5818份、油气地质2份、水工环923份、物化遥81份、地质科研295份、技术方法32份、其他1758份。
(2)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处理情况
各省(区、市)累计处理实物资料目录清单7016份(表1)。
表1 2013年度各省(区、市)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处理情况
1.3.2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情况
截至2013年11月底,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的省级馆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四川、贵州、青海13个,占42%;拟接收实物的省级馆有:江苏、福建、湖南、云南4个,占13%,合计占55%;未开展实物接收的省级馆有: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4个,占45%。
2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情况
2.1 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形式
2013年度各省级馆藏机构采取不同的形式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其中:北京、吉林、浙江、贵州、青海5省(区、市)租用库房保管实物地质资料;上海、河北、黑龙江、山东、广东、四川6省(区、市)在已建或共建的实物资料库中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天津、辽宁、江苏、福建、湖南、重庆、西藏7省(区、市)筛选的实物暂时委托地勘单位保管;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3个省(区、市)由地质工作单位自行保管实物地质资料。
2.2 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量
截至2013年11月底,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的13个省级馆累计馆藏岩心171961.21m、标本2144 块、光薄片8994、样品264112件、岩屑63599件(表2)。实物类型以岩心和样品为主。
表2 截至2013年11月底各省级馆藏实物数量统计表
2.3 接收的实物地质资料类型
1)按照地质工作类型,全年接收的实物有:矿产勘查类18份、水工环类11份、物化遥类14份。
2)按照实物分类,全年接收的实物有:岩心25308.58m、标本77块、样品72281件、岩屑4999件。
3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实物库建设尚有许多困难。各省(区、市)虽然大力推进实物库建设,但受国家政策影响以及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进展不一,甚至有的省(区、市)已有计划被搁置或进行调整。
2)缺少统一的管理规范。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级馆开展了实物筛选、接收和保管利用工作,但是对于这些工作尚没有统一的工作规范。随着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将会有更多的省级实物库建成并接收管理实物,因此急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技术方法和制度规范支持。
3)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处理尚存在不足。部分省(区、市)由于实物库尚未建成,不具备保管条件,为了及时向汇交人发放汇交凭证,对于接收的实物目录清单没有进行筛选,全部进行了回执处理。此外,还有部分省(区、市)存在线下处理实物目录清单现象。因此,在2013年的实物目录清单统计中,一些省(区、市)接收目录清单总数与处理目录清单总数相差甚远。
4)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年报和报表存在不足。2013年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编报的第一年,虽然对编报人员进行了培训,但是部分省(区、市)的填表人员在编报时对填报的数据项含义理解不深。另外,还有部分省(区、市)填报人员和参加培训人员不是同一人,填报人员没有参加过培训,因此造成实物地质资料报表数据总数与各分项数不能吻合,给上级管理部门全面掌握实物资料管理和汇交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4.1 充分利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有关政策,进一步推进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各省(区、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而且地质矿产条件和实物地质资料类型与数量也很不相同,因此不可能按照统一模式建设实物地质资料库。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各省(区、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即采用新建或改建集中库或分片库、租赁库、委托库等方式,建设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受国家停建楼堂馆所精神限制,省级实物库建设推进受到影响,建议省级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国土部资源即将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要求,推进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工作。
4.2 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
地质资料汇交是地质资料管理的基础,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是地质资料汇交的组成部分。因此,尽管因为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滞后,给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造成严重困难,但仍应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
1)对接收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要及时进行筛选,对于应汇交给省级馆藏机构的实物,应向汇交人下发汇交通知书,需要汇交人暂时保管的,应签订委托协议,暂时由汇交人保管。
2)加大检查力度,防止在监管平台线下处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或发放汇交凭证。
3)进一步贯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增强汇交意识和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同时尽快出台《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规范省级馆藏机构开展实物库建设和实物的筛选、接收、保管工作。
4.3 尽快制定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实物地质资料库藏管理工作制度、实物整理方法、保管方法、著录方法、建档规则、岩心扫描工作规程、标本照相方法、薄片数字化以及馆藏实物信息组织与发布等,指导省级馆工作。
4.4 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信息报送人员的能力
一是定期组织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报送和监管平台培训与交流,同时邀请这方面做得好的省(区、市)进行经验交流。二是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培训,包括年报的编写、写作培训、简讯报到培训等。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展与展望
张业成 高鹏鑫 赵晓青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历程,总结了近十年来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今后时期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展;展望
2012年是全国地质资料馆建馆60周年。全国地质资料馆的建设发展历程是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代表和缩影。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是总结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为了纪念全国地质资料馆成立60 周年,笔者撰写了本文,回顾总结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展望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希望能继往开来,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服务水平,为地质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工作,产生了大量实物地质资料。为了规范全国岩(矿)心管理工作,地质部于1962年制定发布了《岩(矿)心管理规定》,又于1979年和1990年(时改称为地质矿产部)进一步做了修改,对岩(矿)心的整理与保管多次提出了规范要求。为了管理实物地质资料,各地质勘查单位陆续建立了岩心样品库,部分地质勘查单位和地质院校还建立了地质博物馆,虽然保管实物地质资料的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技术方法比较落后,但大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存,为地质勘查和地质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103地质队,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对保存的青城子矿区数十个钻孔岩(矿)心、副样的重新测试分析和研究评价,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发现了高家堡子大型银矿床和小佟家堡子大型银矿床,后经连续勘探,进一步拓展为超大型金银铅锌矿床,找矿成果荣获2005年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再如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1981年遵照地质部下发的《有关金矿普查评价要求的通知》规定的新的评价指标,对河北省张北县蔡家营铅锌银矿在1959~1960年和1977~1979年所做的勘查工作重新进行查验,并对已经掩埋的岩心进行复查和补充取样分析,证实部分矿体围岩中铅锌含量达到工业品位要求,重新圈定后,大大拓展了原来零星分布的矿体长度和厚度。在此基础上,于1982年开始部署较大规模的勘查评价工作,至1988年共施工69个钻孔,其中62个孔见矿,估算铅锌矿石储量276×104t、共生伴生金19t、银1163t。以后又于1988~1993年进行了补充详查,提交了《河北省张北县三号乡蔡家营铅锌银矿Ⅲ矿带详查地质报告》,批准铅锌储量144×104t、银矿储量832t、矿区铅锌远景储量490×104t。目前已开始大规模开采。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陷入严重困境——大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由于经费严重短缺,岩心库破损倒塌,管理人员退休或转岗,管理制度废弛,致使管理工作有名无实,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在众多地质行业中,石油系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最为规范,服务效能最为显著。自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大规模开始油气勘查开始,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和大港油田等各油田都建设了规模较大的岩心样品库,油气勘查取得的岩心岩屑得到了很好的保管。几十年来,尽管伴随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油气企业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不但没有削弱,而且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油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日益发展完善,为提高油气勘查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最新进展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①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法规和制度;②2000年成立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设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开展了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研究等工作,不仅使一大批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护,而且开展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服务,为地质找矿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作用;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落实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
1.国家高度重视实物地质资料,法规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200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将实物地质资料纳入地质资料管理范围。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提出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利用要求。此后,国土资源部办公厅陆续发布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实物地质资料清理试点等通知,部署了有关的工作。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需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保障。
2.初步形成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
按照《条例》和《办法》的有关规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落实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和馆藏管理机构,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明确了职责任务和人员编制,为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基本保障。
3.省级实物库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省级实物库建设陆续开始启动——安徽、上海、天津3省(直辖市)已建成;北京、黑龙江、浙江、福建4个省(直辖市)已经开工建设或即将建成;江苏、河南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论证或报批;河北、广西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拟通过改建、扩建或委托方式建设省级实物库。
4.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开始启动
地质大调查及危矿勘查等一些专项开展了或已完成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形成了系列实物成果。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开始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发布后,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开始走向全面化、规范化。
5.逐步落实委托保管制度
国土资源部制定了《油气等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规则(试行)》,组织了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培训,对申请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的资质进行了审查,批准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等13个企业为首批委托保管单位,并举行了挂牌仪式。
6.初步摸清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家底
2009年7月,国土资源部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及管理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覆盖了全国主要生产和保管实物地质资料的部门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482个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单位、1359个实物地质资料永久库房,保存岩(矿)心825.41 × 104m、岩屑16.59 × 104件、副样1002.29 × 104件、标本30.15 × 104件、光(薄)片69.21 × 104件;加上其他一些保存方式,存放岩心总量达1000多万米。
7.基本掌握了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
2011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发了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采集软件,并通过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向全国发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65个单位进行了钻孔基本清查,已查出有钻探工作量的项目数27963个,已查出的钻孔总数618972个,其中信息完整的钻孔数496734个,仅有部分信息的钻孔数80649个。在全国地质钻孔清查的基础上,开始启动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
三、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展望
1.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展望未来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形势,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从机遇方面看,为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今后时期我国地质工作还将进一步发展,除了已经部署和实施的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外,地质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海洋地质调查、科学钻探与深部探测、境外矿产资源勘查等工作蓬勃兴起;与此同时地质找矿的难度越来越大,勘查成本和风险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人们对地质资料信息需求空前迫切,除了需要利用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外,尤其需要实物地质资料提供信息支持;另一方面,伴随地质工作的深入和发展,必将产生更多的特别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需要及时保管和开发。地质工作对地质资料的迫切需求,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发展的基础和机遇。
从挑战方面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基础薄弱,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馆藏机构不健全,保管设施和经费缺乏,管理制度与技术方法不完善,服务产品与服务手段单一,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与信息共享基础薄弱等。
2.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1)完善工作制度与技术方法体系,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在继续贯彻落实《条例》和《办法》的同时,细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具体要求与工作方法,研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技术标准,如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资质与分级标准;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制度;实物地质资料库设计建设标准;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服务设备标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标准;实物地质资料埋藏规定;实物地质资料成果集成方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要求与收费标准等。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紧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满足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的管理制度,从而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
(2)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
按照《条例》确定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分级管理和委托保管责任。与此同时,根据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资质条件,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设施建设、人才建设、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机制,使馆藏机构和委托保管单位能切实承担起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
(3)因地制宜地推进实物库建设
1)国家实物库建设:在已有基础上,通过二期工程加以完善,主要是增设实物整理厅、观察厅、岩心扫描室及陈列厅等。
2)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因需要解决土地、经费等问题,所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建成,更不能够按照同一模式建设。应该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其建设模式可有多种选择:一种是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实物地质资料库,集中保管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物地质资料,或者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资料馆、地质博物馆等统筹建设,实现地质资料与实物标本管理服务的一体化;第二种是主库加分库的模式,即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勘查工作分布情况,在省会和主要勘查地分别建一个综合性的主库和若干分库。此外,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实物地质资料库需求和建设能力有很大差异,所以实物地质资料库的建设规模、现代化水平等只宜提出基本要求,而不必强求一致;建设步伐和时间更难以同步,只能是积极推进,逐步实施。在实物库建成之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例如修建临时实物地质资料库,或通过委托、租赁等方式,解决保管设施,使本行政区特别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得到保管利用,遏止严重损毁丢失的局面。
3)地质勘查单位实物库建设:各地质勘查单位是生产和保管、利用实物地质资料的主体,目前大部分单位没有实物地质资料库,或者已严重破损。由于各地质工作单位的需求和条件不同,对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应有不同要求:甲级资质地质勘查单位,应建设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库,并设专门人员管理;其他地质工作单位,即便不建设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库,但也应有规范的实物地质资料存放地,除了保证完成汇交任务外,还应该将那些对本单位有进一步利用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得到妥善保管。
(4)全面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汇交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改革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机制:①完善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统一汇交制度;②把地质资料汇交与项目管理相结合;③把地质资料汇交与矿业权管理、地质工作资质管理相结合;④把地质资料汇交与权益保护相结合,全面提升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保障能力。
(5)扎实组织实施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
在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同时,尽快对历年积存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清理。由于积存的实物地质资料数量巨大,所以清理工作难度很大。尽管如此,也必须组织清理,否则,不仅几十年的“陈年旧账”不能了却,而且新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除极少一部分得到入库保管外,其他大量实物地质资料也会变成“陈年旧账”。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宜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条件,分步组织实施,通过典型示范,在组织管理及筛选汇交、处置埋藏等方面建立规范和经验,在全国推广。
(6)建立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
第一,提高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丰富库藏产品,提高服务效果;第二,研究建设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整合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推进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第三,构建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一体化服务体系,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指导下,构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全面提高地质资料信息对经济社会和地质工作的信息支持能力。
(7)进一步加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今后时期的工作方向是:在进一步加强实物采集,完善国家实物库藏体系的同时,加大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围绕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其他重大部署,开展服务产品开发与集成工作;与此同时,完善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服务技术方法,引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A.完善服务设施
做好实物馆二期工程,建设实物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以及实物观察厅、教学实习标本室,维护完善实物地质资料展厅和大标本园。
B.丰富馆藏资源,完善库藏体系
跟踪整装勘查和“358”等重大地质工作进展,继续开展全国著名矿山重要标本采集;完成10个“金钉子”剖面及重要建阶地层剖面标本专项采集工作;开展深部探测项目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收集100个科学参数井的岩心和大陆科学钻探的岩心;开展境外矿产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工作。完善库藏体系,为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C.丰富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建立并不断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体系
继续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每年完成40000m岩心扫描、1000件标本照相、2000件薄片照相工作。
结合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需求,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指导下,加强编研与专题服务产品开发。重点开展下列工作:
1)典型矿床信息资源整合:以19个重点成矿区带和47个整装勘查区为单元,整合各类信息,包括地质背景、成矿模式、找矿模型、钻孔信息、岩心信息、岩心图像、标本信息和标本照片等,形成专题服务产品。
2)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发布资料目录(案卷目录)、实测剖面目录(文件级目录)、标本与薄片目录;发布标本描述和薄片鉴定报告;针对重大地质问题,编写专题资料目录。
3)教学与科普产品开发:依托库藏资源,建设与完善专业教学与科普基地,针对专业教学和科普需要,开发教学实习产品和地学知识科普产品,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的社会效益。
D.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手段与技术方法
开展馆藏实物三维信息采集工作和数字展厅建设工作,建设实物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和国家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馆,实现实物地质资料数据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完善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及时发布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向社会提供权威的查询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浏览服务。开展岩心表面彩色图像扫描、标本照相、光(薄)片显微照相、岩心多参数综合采集等工作,丰富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资源,同时为全国的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提供示范。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国家虚拟岩心库建设,促进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
什么恐龙最大??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4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记者董学彦 马正国)7月3日,一则消息震动了海内外古生物学界:河南汝阳、栾川一带惊现白垩纪恐龙化石群!
这个新发现所公布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无疑是投向我国古生物学界的一颗颗重磅炸弹——
新出土的汝阳黄河巨龙,个体长度有18米,体重达60吨,相当于10头大象,是亚洲目前已知的最高大、最肥胖的恐龙;未命名的小窃蛋龙体长不足0.6米,是世界上见到的最小的恐龙。
洛阳中原龙,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发现、有确凿证据的大型结节龙类甲龙,推翻了中国无结节龙的结论。
栾川盗龙驰龙类标本的发现,是亚洲除蒙古及我国东北之外发现的第一个标本……
经专家们共同研究和确认,汝阳、栾川化石群至少有12种以上的恐龙种类。
洛阳农民改变了历史
2007年7月1日,汝阳县刘店乡刘富沟村60多岁的农民焦九发安静地坐在自家田头,看着中外恐龙专家争相在恐龙发掘地点拍照、取样。亚洲最高大、最肥胖的恐龙,可能就要从他家的自留地里“诞生”了。他告诉记者,好多年以前,在种地时就发现一根大“龙骨”,这些年越露越大,他也没怎么在意。当地有一种说法,这些龙骨可以止血消炎。家里有谁碰伤划伤了,就到地里在“龙骨”上刮一些粉末用。
“龙骨”是传统里的中药材,主要指新生代各种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有时也包括爬行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的化石。
汝阳县三屯乡农民曹宏欣没想到,他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写的信,竟会使沉睡亿万年的恐龙化石重见天日。
在汝阳刘店、三屯一带,老百姓买卖中药材“龙骨”的传统由来已久。曹宏欣在收购“龙骨”中发现有很多动物的牙齿、骨骼。1989年,他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写了一封信,反映这一情况。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先生见信后,当即委派他的学生吕君昌等人实地调查,发现了尾椎、牙齿等零 星化石。但由于他们当时忙于新疆地区恐龙化石的研究和发掘,汝阳化石群的研究被暂时搁置。
事实上,河南省有关专家听到汝阳地区可能有恐龙化石的消息时,也是半信半疑。因为依据以往的地质资料,刘店、三屯一带为新生代地层,这时恐龙已从地球上消失,当然不会存在恐龙化石。
直到2005年10月,汝阳恐龙化石的研究才重新有了转机。董枝明在和我省地质博物馆的专家交流时明确指出,从已掌握的化石推论,汝阳一带存在恐龙化石的可能性极大。2006年2月下旬,经省政府常务会研究批准,河南省脊椎动物化石勘查发掘项目正式实施。
发掘和研究成果令他们大为振奋:所谓的“龙骨”,确实是距今约有1亿年至8500万年的珍贵的白垩纪恐龙化石!汝阳盆地、栾川潭头盆地两个规模较大的恐龙化石群,终于在一片惊呼声中赫然出世。
冰山才露出一角
那具亚洲最高大、最肥胖的恐龙化石,出土时为一具近乎完整的骨架,但前半部分已被作为“龙骨”而采挖殆尽。董枝明不禁感叹:“如果发掘工作再提前10年,我们会得到一个多么完美的化石!”
尽管感到遗憾,但董枝明仍然对以后的研究和发掘抱有厚望。因为在已发现的恐龙化石点中,汝阳有30余处,目前仅抢救性发掘了5处;栾川有20余处,目前仅抢救性发掘了2处,但所取得的成果,已足以在国内外古生物学界引起轰动。
董枝明认为,仅仅从目前已发现、但还有待于认真研究的恐龙化石中,就蕴藏着一些更大的发现。比如此次出土于汝阳县刘店乡3号化石点、尚未命名的巨型蜥脚类恐龙,股骨复原后长约2.35米,其综合特征不同于汝阳黄河巨龙,为一未知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在整体研究复原后,有望取代汝阳黄河巨龙,成为亚洲第一巨龙。
轰动世界的南阳恐龙蛋化石发现之后,我省一直没有发现相应的恐龙化石,以致有专家戏言,恐龙在南阳下蛋之后,就跑到别的地方去生活了。但此次恐龙化石群的发现,对汝阳盆地、潭头盆地的地层时代归属进行了重新厘定,汝阳盆地应属晚白垩纪早期,潭头盆地应属晚白垩纪,表明该区当时气候湿润,植物茂盛,生存环境优越。因此,河南丰富的恐龙化石群,将为我国与世界研究地球、生命,特别是研究恐龙绝灭和灾变事件,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
让人真正感兴趣的是,该区到底有多少种恐龙?都是些什么恐龙?以后的发掘和研究还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令人激动的新发现?董枝明认为,研究和发掘工作仅仅迈出了第一步,目前还难以充分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汝阳、栾川一带处于秦岭东部,河南沿秦岭一带地区直至陕西南部,都可能存在密集的恐龙化石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汝阳、栾川地区多处大型肉食龙类恐龙牙齿的发现,表明本区肯定存在大型肉食龙类骨骼化石。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发现较为完整的大型肉食龙类骨骼化石,全世界也仅有美国有较为完整的霸王龙和蒙古的暴龙。因此,一旦大型肉食龙类骨骼化石被发现,其影响巨大。
河南恐龙化石群的发掘与研究,仅仅是露出了冰山一角。
恐龙化石群
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7月1日至2日,记者随中外恐龙专家、学者前往汝阳、栾川恐龙发掘点考察时,发掘点附近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围观的当地百姓。他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恐龙化石群的发现,将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事实上,这种改变比他们预想得更快。7月1日,面对着众多中外专家,汝阳县委书记李雪峰宣布,汝阳县将在恐龙化石群附近划定一个方圆100平方公里的恐龙自然保护区,以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发展。
河南省脊椎动物化石勘查发掘项目组负责人之一、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徐莉认为,汝阳、栾川已具备建立保护区(地质公园)和博物馆的条件。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基础上,可以合理规划、科学勘查,实施分级保护,以恐龙化石群为主题,综合开放区内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以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全省今后将加强对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调查工作,科学制定保护规划。对已发现的重要化石产地,要依法设立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或地质公园,严厉打击盗挖、盗卖、走私、故意毁损化石等违法行为,促进我省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为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发挥应有作用。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建筑工程介绍?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拥有浓烈的地方特色。而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也是当地文化的极致体现,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风俗文化。以下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的详细介绍。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坐落在哈尔滨市红旗大街263号,2007年5月18号开馆,是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第一座省级地质博物馆,填补了黑龙江省专业性博物馆建设史上的空白。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是集科研、科普为一体的全省地质矿产标本收藏展示中心。共有锦绣龙江厅、地质矿产厅、岩石矿物厅、地质环境厅、地层古生物厅、恐龙动物群厅、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厅等七个展厅,展厅陈列面积2211平方米。展厅采用声、光、电、多媒体、虚幻影像等现代技术,集中展示了黑龙江省地质发展和科学研究成果。
建筑布局
锦绣龙江厅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锦绣龙江厅,全面介绍了黑龙江的概况,通过大湿地、大草原、大森林、大耕地的实景模型展示了黑龙江省的秀丽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形拱抱的展示风格,形成开阔、深远的视觉效果。以水平比例尺1/20万、垂直比例尺1/8000的大型电动的黑龙江省国土资源沙盘及沙盘前方的环形投影屏幕配合同步播放录像片和解说的形式展示全省的交通、行政区划及各种自然资源。自控的抬升和错动显示了著名的满洲里----绥芬河地学大断面。这种切割剖面的展示手段,新颖独特、国内首创。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基础地质类和化石类藏品多数来自黑龙江,黑龙江省嘉荫乌拉嘎恐龙化石挖掘现场的部分断面也被“搬进”了该馆,并在断面之上建成了玻璃平台,参观者行走其上,就像置身于挖掘现场。
地质矿产厅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地质矿产厅,从地质工作、金属矿产、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地热及地下水资源几个方面展开。以电子显示模型演示了黑龙江省25亿年来的地壳演变及重要矿产的形成。
在这里还可以观赏到声、光、电技术制作的世界最大的陆相油田-大庆油田石油探采平台模型和地下自动采煤的虚幻影像。
展厅内采自黑龙江省双鸭山的气煤标本,长1.8米,宽1.3米,重约4.5吨。为目前国内博物馆馆内展出煤矿石标本之最。
岩石矿物厅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岩石矿物厅,采用玻璃通透式的结构和镶嵌墙体上的晶洞,为参观者展现黑龙江省内外多姿异彩的岩石和矿物及传承古代文明的四大观赏石和四大名砚。参观者可通过4台立体镜观察矿物及其内部的包裹体、裂纹等现象,让参观者与质朴秀雅的宝石矿物以最近的距离接触; 也可以利用两组虚幻影像触摸宝石和玉石,更使这些无价至宝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地质环境厅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地质环境厅,利用小空间大景观的对仗手法,通过五大连池火山、伊春小兴安岭花岗岩石林、嘉荫茅兰沟等微缩景观展现了地质公园的旖旎风光。利用声、光、电手段演示了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地层古生物厅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地层古生物厅,以虚拟影象、旋转展台、电动螺旋模型、灯箱展板,配合大量的化石标本,向观众介绍了五亿年来黑龙江的沧桑巨变和地层古生物知识。
恐龙动物群厅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恐龙动物群厅,以古生态壁画、景观、模型、虚拟影像、地台、恐龙化石骨架、实物标本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向参观者介绍了在地质历史时期恐龙的兴衰史。
展出的长11.75米、高4.0米的满洲龙骨架,是黑龙江嘉荫县出土的鸭嘴龙骨架中最大的一具。
猛犸象-披毛犀厅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猛犸象-披毛犀厅,用大型壁画配合骨架和实景,展示了该时期古生态环境,特别是在第四纪的松嫩平原上,这块当时被周围茂密森林包围的草原,曾经是猛犸象、披毛犀的天下。
在触摸屏、等离子电视全方位的介绍恐龙各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恐龙拼图、恐龙赛跑和恐龙下蛋等观众参与项目,更能使参观者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历史发展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前身为安徽省地质矿产陈列馆。1986年5月安徽省地质矿产陈列馆筹建,隶属于安徽省地矿
局下属的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1987年9月,安徽省地质矿产陈列馆更名为安徽省地质博物馆。1997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划归安徽省地矿局下属单位安徽省地质试验研究所。
2004年,安徽省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在原属安徽省地质试验研究所的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基础上组建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同时加挂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两块牌子,为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2008年4月1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建设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被列入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安徽“861”行动计划。2012年,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主名称变更为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同时加挂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所、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两块牌子。2012年10月,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栾川县地质博物馆网站建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栾川博物馆实名预约、栾川县地质博物馆网站建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